健康科普

“洗鱼刺伤莫大意,这些情况早就医”——警惕创伤弧菌感染

发布时间:2025-07-15
161

在日常生活里,洗鱼时不小心被刺伤,很多人可能觉得是小事一桩,简单处理下就好。然而,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伤口,却可能隐藏着巨大危机——创伤弧菌感染。

一、认识创伤弧菌

创伤弧菌,全称Vibriovulnificus,属于弧菌科,是一种革兰阴性菌,有着“食肉菌”之称,是致死率极高的致病弧菌。它广泛分布在水温较高的世界各河海交界水域、近海、海湾以及海底沉积物中,常常寄生于贝壳类海洋生物,像牡蛎、蚌等体内。

这种细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。一是生食带菌海产品,未经充分加热烹饪的海鲜可能携带大量创伤弧菌,食用后细菌进入人体引发感染;二是破损创口接触海水,当皮肤有伤口时直接接触被污染的海水,细菌便会趁机侵入。近年来,创伤弧菌感染病例呈增加趋势。

易感人群需要格外警惕,慢性肝病患者、长期嗜酒者、血色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风险较高,而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。感染后潜伏期多为714天,病例散发但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。

二、真实案例敲响警钟

2024年,我院共救治三名创伤弧菌感染患者,病例集中在7至9月份。这三例患者都是在洗鱼过程中刺伤手部,其中两例是被罗非鱼刺刺伤。这一情况表明,不仅海水鱼,淡水鱼也可能携带创伤弧菌并导致感染。

创伤弧菌感染病情发展极为迅速,以小时计算。每隔一小时,患者的肢体肿胀就会出现明显进展。不过,这三例患者均在24小时内就医,为成功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这充分说明,及时就医对于创伤弧菌感染的治疗至关重要。

三、感染后的严重后果

创伤弧菌感染一旦发生,若不及时治疗,后果不堪设想。它可能引发坏死性筋膜炎,这是一种严重的软组织感染,细菌会快速破坏筋膜和周围组织,导致肢体肿胀、疼痛加剧,皮肤出现大疱、血疱,伴有恶臭。病情进展迅速,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,如高热、寒战、低血压等,严重威胁生命。

此外,创伤弧菌还可能引起原发性败血症,患者会出现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呕吐等症状,随着病情恶化,可出现感染性休克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,死亡率极高。即使患者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,也可能面临肢体残疾等严重后遗症,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。

四、日常预防措施

1.食用海鲜要煮熟

不要生吃牡蛎及其他生的贝类等海鲜,尽量将水产品完全煮熟后再食用。通常,海鲜煮沸510分钟就可以有效杀死创伤弧菌,确保食用安全。在烹饪过程中,要注意生熟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。处理生海鲜的刀具、砧板等要及时清洗消毒。

2.处理海鲜防扎伤

处理生海鲜鱼类时一定要戴上手套,防止被刺伤。如果不慎被刺伤,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。首先,用力挤出伤口处的血液,尽可能多地排出可能进入伤口的细菌。然后,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,清洁伤口。最后,使用酒精、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,降低感染风险。

3.海边游玩重防护

去海边玩耍时,要做好防护措施。皮肤有破损者要避免接触生海鲜、海水等。不要将开放性伤口或皮肤破损处暴露在温暖的咸水域,或者是贝类丰收的水域,这些地方创伤弧菌含量可能较高,增加感染概率

4.出现症状及时就医

若接触海水或海鲜后,出现皮肤疼痛、瘙痒、肿胀和腹泻及发热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,并告知医生最近接触海水或海鲜的病史,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,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,避免耽误诊疗。

总之,创伤弧菌感染虽然可怕,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,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,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如果被刺伤或出现相关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切勿延误病情。

温馨提示创伤弧菌具有嗜盐性,切勿使用生理盐水或将盐撒到伤口上,这样做不仅无法起到杀菌作用,反而可能加重感染。

  • 上一篇:
  • 下一篇: